2015兩棲志工-進階班
分類及演化
- 兩棲類(amphibian) 總數:7389 種 (March 2, 2015)
- 低緯度 (接近赤道) 種類比較多 (巴西種類最多, 哥倫比亞, 厄瓜多爾, 祕魯)
- 台灣有 38 種
特徵
- 皮膚溼潤, 透水性皮膚, 靠皮膚呼吸
- 外溫動物 (體溫隨外界改變)
- 大部分兩棲類都是產卵, 繁殖依靠水源, 幼體在水中生活
- 所有兩棲類都是吃肉的
分類
-
無尾目: 青蛙, 蟾蜍 (有腳有尾巴) 6510 種, 55 科
-
有尾目: 蠑螈 (有腳有尾巴) 675 種
-
無足目: 蚓螈 -> 長的像蚯蚓, 一節一節的 (無腳) 204 種
兩大分類: 依蝌蚪, 骨骼結構 (胸帶及脊椎骨), 分子生物
- 始蟾亞目: 較原始
- 新蟾亞目: 較進化 (台灣的都是這種)
胸骨, 胸帶 (Pectoral girdle), 青蛙沒有肋骨:
- 弧胸型: 蟾蜍, 樹蟾
- 固胸型: 赤蛙, 樹蛙, 狹口蛙
脊椎骨
- 前凹型: 蟾蜍樹, 蟾蜍
- 兩盤凹型: 赤蛙, 樹蛙
- 異凹: 鏟足蟾
蝌蚪
- 出水口不一樣, 有四種
- 赤蛙, 樹蛙, 蟾蜍: 出水口在左邊, 所以前左腳比較容易生出來 (不是先生左腳)
代表型物種
- 尾蟾科: 體內受精 (不是所有的蛙類都是體外受精)
- 滑指蟾科: 陸棲, 鏟卵於陸地, 紐西蘭
- 鈴蟾: 防禦反射 (弓起來, 露出肚子)
- 短頭蟾科: 陸棲, 新世界熱帶(中南美), 2-6 cm
- 蟾蜍: Bufonidae (Toads 指身上有顆粒, 醜醜的)
- 瞻星蛙: 透明蛙
- 卵齒蟾科: 直接發育 (direct development), 蝌蚪有牙齒, 把卵咬破
- 箭毒蛙: 顏色鮮豔有毒 (有的顏色也沒那麼鮮豔)
- 盤舌蟾: 產婆蟾 (Midwife Toads), 公的把卵放在後肢, 帶者到處走, 分佈歐洲
- 樹蟾科
- 葦蛙科
- 細指蟾科: 大部分生活在水裡
- 曼蛙科: 色彩鮮豔, 有毒, 和新世界箭毒蛙行爲及生態趨同演化 (converge)
- 角蟾科
- 狹口蛙科: 有些蝌蚪不吃東西 (靠卵黃)
- 龜蟾科: 胃育蛙, 蛙在目蛙的胃育兒, 育兒時不分泌胃酸 (只有2種, 已絕種)
- 負子蟾: 沒有舌頭, 用嘴巴吸水, 把食物吸進來, 交配完後 夫蛙幫助母蛙把卵產在母蛙背上, 之後直接從皮膚孵出小青蛙, 分佈南美或撒哈拉
- 鏟足蛙科: 後腳挖洞, 在土裡生活
- 赤蛙科: 大部分蝌蚪水棲, 蛙屬 (Rana) 103 種, 分佈歐亞大陸至北美西部
- 鏟鼻蛙科: 熱帶或撒哈拉非洲, 尖吻, 善挖洞
- 樹蛙科: 大部分樹棲地, 有些產卵在樹洞 -> 有些食物不夠, 蝌蚪就不進食
- 銜幼蛙: 達爾文蛙 (達爾文發現), 鳴囊育兒袋, 育兒食不吃東西, 也不叫
有尾類
- 鈍口蠑螈: 虎斑蠑螈 (觀賞常見)
- 兩棲鯢科: 長型水棲
- 隱鰓鯢科: 蛙蛙魚 (體型大, 1-1.5m), 幼體早熟水棲
- 小鯢科: 山椒魚, 幼體水棲, 主要分佈亞洲
- 無肺蠑螈科: 靠皮膚呼吸, 沒有肺, 446 種, 佔很大一類
- 洞螈科: 眼睛退化, 顏色白色, 幼體早熟, 終生有外鰓
- 急流螈科
- 蠑螈科: 繁殖期公的比較漂亮, 背鰭漂亮
無足目
- 無足, 穴居或水棲, 熱帶區域
- 眼睛退化, 覆蓋皮膚或骨骼, 可感光
- 臺灣沒有
- 跟蚯蚓不一樣, 有嘴巴
- 真蚓科, 魚螈科, 吻蚓科
不同觀點
- 巫婆湯常加蟾蜍
- 青蛙王子
- 南美角蛙 (寵物)
- 非洲爪蟾 (模式動物, 拿來做研究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