軟體動物門
text from: 蝸牛不思議, 謝伯娟
大除現有的七大綱外,另一類喙殼綱(Rostroconchia)已於二疊紀滅絕。
無板綱(Aplacophora)
種類稀少,全部分布於海洋,台灣尚未發現。無殼,身體細長呈蠕蟲狀,頭部無眼睛和觸角,背部藏有角質鱗片或小棘。無鰓,以表皮呼吸。
單板綱(Monoplacophora)
又稱「一枚貝」。現生種僅有3種,全都棲居於深海底,台灣尚末發現。貝殼呈扁平笠形,器官有較朋顯的分節現象,頭部只有口,無眼睛和觸角,具有五對鰓。
多板綱 (Polyplacophora )
通稱「石鱉」。全部海生,棲於岩礁岸以藻類為食,台灣約產10種。背部八片殼板重疊排列,身體扁平而呈橢圓形。足在頭部後方呈掌狀,無眼睛和觸角,鰓排列於體側。
掘足綱(Scaphopoda)
通稱「象牙貝」。種類少,全部棲於海底的泥沙中。台灣種類不詳。貝殼呈管狀或象牙狀,略微彎曲,兩端具有開口。頭部退化成身體前端的一個小突起,無眼睛和觸角,但具絲狀附屬物,稱為「頭絲」,鰓退化。肉足從大的一端伸出,挖掘泥沙而移動。
雙殼綱(Bivalvia)
又稱斧足綱、瓣鰓綱,通稱「二枚貝」。海洋、淡水皆可見,如:蛤、蚌、牡蠣等。台灣約600種。身體側扁,具有雙殼保護身體,無頭部、眼睛和觸角。具有水管伸出殼外,用來呼吸、捕食。以斧足、閉殼肌及韌帶收縮與舒張所形成的「拮抗作用」,來控制雙殼的開閉運動。棲於泥沙中或附生在岩石的表面。以濾食方式維生。
頭足綱(Cephalopoda)
全部棲息於海洋,台灣約有40種。除鸚鵡螺外,大多數的種類殼退化或無,如:
章魚、烏賊、魷魚等。頭部發達具有腕足和眼睛,而真正的足則特化為本綱特有的漏斗狀「水管」,多數具靈活的噴射游泳運動能力。屬肉食性。
腹足綱(Gastropoda)
為軟體動物種類最多的一綱,亦即我們通稱的「螺貝類」。海洋、淡水及陸地皆可見,如:鳳螺、福壽螺、蝸牛等。台灣約有1,700種。體分頭部、內臟部及腹足。貝殼多呈螺旋型,頭部發達具有眼和觸角,足部位於身體的腹面。有肉食、草食和雜食等不同食性。